一、血栓的危害
血栓是血液异常凝结形成的固态物质,可能阻塞血管或脱落移行至其他器官。例如:
肺栓塞:下肢深静脉血栓随血流至肺部,可能导致猝死,误诊率超过70%。
心脑血管疾病:血栓堵塞心脏或脑血管,可引发心肌梗塞或中风。
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腿部的深静脉,血栓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流,导致疼痛、肿胀等症状。而当这些血栓脱落,随血流移动至肺部,就会引发肺血栓栓塞症。这是一种严重的、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,可导致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,甚至猝死。
二、血栓的高危人群
血栓并非老年人的 “专属”,长期久坐的上班族、孕期女性、术后卧床患者、肥胖人群、吸烟者,甚至经常熬夜、饮食重油重盐的年轻人,都可能成为血栓的 “目标人群”。它就像血管里的 “小疙瘩”,一旦堵塞血管,可能引发脑梗死、心肌梗死、肺栓塞等严重疾病,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更可能危及生命。
危险信号:
1、长时间不动:比如因为生病需要长时间卧床,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得慢,就容易形成血栓。
2、手术或受伤:手术、骨折或者扭伤等,身体在修复伤口的时候,血管可能会受损,血液更容易凝结。
其他因素:高龄、肥胖、吸烟、妊娠、长期服用避孕药、肿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。
三、防“栓”从日常做起
1、别让身体 “静” 太久
无论是在办公室工作,还是长途乘车、坐飞机,每隔1小时就起身活动 5-10 分钟。伸伸懒腰、踮踮脚尖、走动几步,都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避免血液在血管里 “停滞”。久坐时也可以在座位上做 “踝泵运动”—— 双脚缓慢勾起再放下,重复 10-20 次,简单又有效。
2、吃对食物,给血管 “减负”
减少高油、高盐、高糖食物的摄入,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。多吃新鲜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、水果(如蓝莓、苹果)、全谷物(如燕麦、糙米),以及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的食物(如深海鱼、坚果),这些食物能帮助调节血脂,让血管更健康。
3、坚持运动,激活身体活力
每周保持 3-5 次有氧运动,比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。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,加速血液循环,让血栓没有 “形成空间”。但要注意,运动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,避免过度运动。
4、戒烟限酒,保护血管内皮
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,让血液中的 “杂质” 更容易附着在血管壁上,形成血栓。过量饮酒则会影响凝血功能,增加血栓风险。戒烟、少喝酒,才能让血管保持 “光滑通畅”。
5、控制基础疾病,降低风险因素
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会让血管长期处于 “不健康状态”,增加血栓发生几率。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遵医嘱服药,把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,是预防血栓的重要一环。